25 十一月, 2008

这一代、这辈子(一)

我是这么理解当今这个社会的。快节奏,经济,开放,乏味,污染,缺乏个性。我只想就最后一个问题进行以下说明,这个问题我很早以前就说过,关于小孩的教育,关于民族个性和思潮的倾向。我们有九年制义务教育,读同样的书本,穿同样的衣服,在学校,接受一个老师同样的教育,然后在考卷上写答案,以分出好中坏三等。所以我们从小就有了这样的人生观,考试得考得好,不然进步了高中,上不了大学,只有考得好的人将来才能赚大钱。没有人会接受,一个考试门门挂红灯的人,将来进了高级办公楼,做起了经理,开名车,住豪宅,是的,一旦这样的事发生了,这些优等生们就会怀疑自己曾经的努力。可是挂红灯的人将来依靠自己出息的几率很低很低,几乎等同于男足捧起世界杯。因为一个差生一旦被认定成为差生,就会受到老师的排挤,调到最后一排,任由他不教作业,逃课,干一切他应该干的坏事,老师们都理所当然,如果他不去打架抽烟谈恋爱,那寂寞的教导主任应该干些什么呢?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我们都知道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我们都要去读,全世界的人都一样。我们不仅知道所读的内容一半以上都将被我们抛弃,而且还要害怕因为考试不及格而受到处罚。这不是我们的错,是一个国家的问题,既然你知道读书没什么用,考试没什么用,那你会让你的小孩门门挂科吗?
我们最终走入社会,工作,成家立业,然后考试拼搏,你会发现这种相似的情形又把你拉回到了学校,每个人都在努力工作,就像为了考试努力复习,只不过有的人可以无所谓成绩,而没有人会无所谓钱。因为钱你才能成的了家,你才能买的起房子。然后无限循环,一直到人类进化,社会进步,才能停止下来。
问题的关键在于,所有人的想法从宏观上总是高度达成一致,这是一个国家组成最基本的要素,但这个要素同样也产生了问题,同样的想法、同样的生活方式导致了同样的追求和结果,我们能预见太多人的未来,因为除去琐碎的东西,人生大致的结果就很明了。因为家庭,亲人,我们必须去努力工作,来维持我们人际网的平衡,不能过火,不能太冷;因为生活,我们要选择家庭;因为理想我们得建设生活。
也许我们的一生从一开始就被决定了,这个社会环境,这个文化背景,这个国家。虽然我们一生中有无数可以让我们感慨万分的时刻,我们还是永远被束缚了,我们必须向着全社会认同的价值观的目标迈进,如果你否认了,那你一定会被淘汰,这是很悲哀的事情,当你太明白生命或者理想,你会去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被社会否认,没人会接受你。
我们不能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所有人都太相似,所有人都想与众不同,这么高度统一的变化之后,还是得到一种无法挽回的相似。

23 十一月, 2008

长期每日连续上网超6小时可能被诊为精神疾病

由总后卫生部组织、北京军区总医院牵头制定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近日通过专家论证,意味着我国医学界诊断“网瘾”将实行标准化,“网瘾”也首次被该标准列为精神疾病治疗范围。

根据《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网络成瘾是指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症状界定有七项标准,其中一项量化的指标是平均每天连续使用网络达到或超过6小时,而且这种症状达到或者超过3个月



我有病,我要受到保护!

19 十一月, 2008

我无法不这样想

我终于找到了,我也许等了好几年的人。
于是我得到了一种暗示,告诉我,你没有新的可以等了。
你要着手解决眼前的事情。不停地解决。
直到出现另一个你需要等的事物或者人物。
我发现,喜欢一个人,5年,10年,甚至更久。
而你和她交谈的次数,屈指数之。
你会觉得,每一句话,每一个电话,你都记得那么清楚。
你为她做的每一件事,对视的每一次。
她从来不知道。也没人知道。
这就是我的爱。永远无法给予和得到的。
我真的想念你。但并不是现在的你。
我是想念5年前让我美好和爱恋的你。
你不是现在的你,而是回忆。
我的小时候,我的羞涩懵懂。

第一次我的手牵着你的手,你很不情愿。
小学六年级,我们不是一个班,却被选在一起。
我们跳舞演出。那个时候我喜欢你,因为你干净好看。
然后我就一直喜欢你。我不能骗自己,这是情感。
最真实的是,好多年后我问自己,最遗憾的是什么,
我第一个仍然想到你。
我不难过,因为你就是我的遗憾。一直到现在。
我根本不知道你现在什么样,虽然我迫切的想知道。
但是我并不着急。我很安定。
你没有改变我的人生进程,但是你决定了我的人生。
因为有遗憾,我如此选择我的生活。
这很可笑。
但不可悲。
也不可怜。


我找到了。心花怒放。
快乐得如同孩子一样微笑,可没人察觉,我不动声色。
这背后好像藏着什么阴谋。
什么都没有。
只有对你的想念。
仅此而已。
冯月华。


照片里没有我。

12 十一月, 2008

10年

无意间看到CNXP论坛上有人说到,腾讯10年,在主页上可以查到自己ID的注册时间,然后我就去了,我至今还能登录的最早的QQ是6年以前,这真是一个很长数字,其实我觉得应该是更久,可是那些号码都不知所踪了。我现在用的号码的注册日期,是我母亲的生日,这种偶然让我充满了温暖。回想在我小学的时候,我只在我哥哥的电脑上玩过【帝国时代】,那是我小时候最快乐的日子,虽然每次只能玩很少的时间,但是我迷恋这个东西。现在对电脑的定义有些可怕,已经达到了心理疾病,比如某种成瘾的强迫症。电脑是智慧的产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现在几乎每个人都使用它,他给我们便捷。
然而当你生活中不知不觉的过去了10年,你再去回忆10年你坚持做但却很平凡的事情,会有额外的感动。几乎很多时间,我们都在用QQ,MSN,论坛,交流着,当你再回顾ID的注册时间,以及你的帖数,你会发现那里几乎包含了那些年你的全部。如果没有旧盒子,我是谁,如果没有那些人,我什么也不是?我不知道。我也忘记第一次在网上聊天,是和谁在什么地方了,我也忘记我QQ加的第一个好友是谁,这是多么不值一提,甚至庸俗,但是我悲伤其中。
10年前是1998年,我6年级,离开我读了5年的小学,来到另外一个地方,新的环境,新的同学,新的记忆,人生不就是这样,当你习惯做一件事,你永远不会在意,在你快要失去或者已经离开的时候,你才知道,很多时刻的美妙。
我,我们,还有接下去的好几个10年,我无法记录每一件事情,但我要好好的做好他,这是我的使命。

09 十一月, 2008

从肇因处医治>转自心理网


  笔者过去以为“强迫性重复”只是极少数的偶发现象,后来却发现,这个现象在许多人身上都可看见,只是强弱程度有所不同。根据一项美国的统计,酗酒者的女儿长大之后嫁个酗酒者的机率比嫁给常人高出两倍。笔者有位个案,几次所爱上的对象都是酗酒者(即使有些人刚开始看不出有酗酒毛病),原来她的父亲死于酗酒。从小不管她多么品学兼优,努力要做个好女儿,都无法藉自己的好行为使父亲爱她,给她注意力,并为她戒酒。长大后,她只被与父亲一样有酗酒心理特征的男人所吸引,潜意识中她觉得,唯有当她能用爱感化酗酒者为了她而戒酒,把她从父亲身上得不到的爱与注意力给她时,她的心才得满足。

  现在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前面所提到的那位青年才俊不是已经有三次机会回到类似原来受伤情况的关系中吗?为何他不但没得到医治反而每次都痛痛苦苦地分手?

  人若只回到类似原来受伤的心理情境中,并不见得能带来医治。这就好象一个人在拳赛中被打败,若不经苦练就再度回去与对手交锋,仍要惨遭败北一样。离婚与再婚也是如此,如果不痛定思痛,了解过去失败因由,重新学习如何自爱爱人,那么他第二次婚姻失败的机率,必定比第一次婚姻高。事实上,有许多统计指出,第二次婚姻的离婚率是比第一次婚姻高的。

  那么为何他三次疯狂相爱却都如此痛苦地分手呢?我想这跟他潜意识中的渴求有关。临床治疗中常见的一个现象,就是从小缺乏爱,对爱愈饥渴的人,将来恋爱时潜意识中愈有下列的期待:

  1)过去生命中所有的痛苦悲伤从此消逝。
  2)心中所渴望的快乐幸福将从此开始。

        3)心上人是全然美好,像自己从来没有过的慈父或慈母一般,能在自己不安,有心理需求时,自己不用开口,他(她)就会体贴到我的需要,主动来抚慰、满足我。

甜蜜的恋爱期

  恋爱的初期总是最甜蜜的,两人彼此把对方当作生命中最爱,最重要的人物。恋人间彼此似乎有无限的包容力,能无条件接纳对方,即使你五音不全,唱起荒腔走版的歌时,对方竟能听得津津有味。就这样,在恋爱初期中,他们彼此成为对方自我价值感的支柱与生命能源的供应者,唤出对方人格中最美好的一面,两人像活在天堂乐园中一般,的确,人生中所有的快乐似乎由此开始了。

  深度心理学认为,人在恋爱之时,心理上“退化”(Regress)回三岁之前的状态,因为恋人之间的互动与婴儿和慈父或慈母间的关系极为相似。不论是恋人之间或婴儿与父母之间,在这个时期都缺乏“心理疆界”(Psychological Boundary),情绪纠缠不清,分不出彼此的感觉。好处是不管自己心里多么愁苦,一看到对方欣喜的笑容,自己什么事都不用做就不知不觉地跟着开心起来。坏处是看到对方心情不好,不笑了,自己情绪马上受感染开始难受起来,以为对方在怪自己。

  当婴孩见到母亲不愉快,从她那儿得不到爱与支撑自我感的养料时,不是变得特别乖,企图以好行为使她重展欢颜,就是闹脾气(Temper Tantrum),用最尖锐的哭声处罚她,逼她就范,收回不悦之情,再变回那个面带笑容的“好妈妈”,使他能借着她的爱与笑容再度快乐起来。

  这位青年才俊也是如此。因“强迫性重复”,他深深被身具自己母亲愁苦的心理特征的女性所吸引,热恋时他心中不但渴望这些痛苦的女性愿意接受他的爱(若她们不接受,他也会很痛苦),他还有个更深的渴求:他希望他的爱是有效的,他期盼这些女性能因他的爱而得到医治,然后坚强起来,他更希望她们终于能把自己从母亲身上无法得到的爱给他。刚开始在爱情关系中,他先扮演“慈父”的角色,他潜意识中渴望这些心灵受伤的“小女孩”能变成成熟快乐而坚强的“慈母”,让他可以放下自己“勇者、强者”的心理防卫,回归一个柔弱无助“小男孩”的角色,才能充分感受过去从母亲身上无法得到的那份温柔又具保护性的爱。

自救而后救人

  在恋爱的初期,当两人都还陶醉在爱情迷幻的药效之中时,他还能借着自己一厢情愿的心理投射(Projection) 而感受到爱,可惜的是像这类的迷恋 (Infatuation) 或中国人所谓“激情”或是“爱情发烧”,在不受任何外力阻扰的情况之下,大约只能持续三到六个月之久。(注:被禁止、受挫折不许存在的激情,反而可像罗密欧与茱丽叶一般能愈演愈炽,持续良久。)

  深度心理学强调,唯有当我们能先医治自己心灵创伤,发展出一个健全的自我,我们才能给别人真正的爱。英文畅销歌曲中所说的:“Two lonely people together and things will be fine。”听起来很美,但却无法通过现实的考验。两颗寂寞的心像饮鸩止渴一般,只能暂时减轻双方的痛苦。两个爱的乞丐,却彼此都逼对方先付出一些爱,是一幅非常悲惨的图画。

  心灵受创,对爱饥渴,却不懂得学习如何真正去爱的人,陷在迷恋,心理疆界不清的状态中时,会勉强对方来为自己幸福快乐的情绪负责。他们双方在潜意识中会这样想:“过去只要你一笑,我就开心,你明明有能力带给我美好与快乐的感觉,为什么现在不再使我快乐?是不是故意处罚我?为什么跟我在一起你心情还是不好?”在这种小于三岁的恋爱心理状态中,你心情不好,我以为是我的错,我心情不好也觉得是被你害的,因为你不对我微笑,夺走了我快乐的感觉。

  因为我把自己的幸福快乐完全依赖在你身上,期盼你来成全(complete)我,我不知不觉中就使你在我身上有极大的酬偿权力。因为认定你是我快乐或痛苦的操纵者,我便期望你必须与我有一样的思想与喜好,我也只准你对我表现正确的情绪。由于我的苦与乐全掌握在你手中,所以你不许对我表现任何负面的情绪,更不准怪我,因为这些都带给我痛苦,使我心里不安全。跟你在一起时,你必须按照我的意思做,使我快乐。如果我觉得痛苦,我便会怪罪于你,并千方百计地要改造你。

脱出恶性循环

  前文所提这位男主角对他所深深爱上的三位女性也是如此,开始进入爱情关系,处在“甜蜜共生”的状态时,只要对方嫣然一笑,他心中所有的愁苦便一扫而空,洋溢着满足的幸福感,但是当爱情麻药渐渐失效,发现自己所有的努力都无法使对方快乐起来,对方不再像过去一样带给他甜蜜和幸福的感觉时,他心中受骗的感觉便油然而生,心想“我仍是与以前一样待你,为何你变了一个人,不再是当初那使我感受到爱的你了?”事实上,这些心灵受伤,却被他爱上的三位女子,也有跟他几乎一样的心理感受。会痛痛苦苦地分手是因为当双方内心重新受伤时,失望便转为愤怒,都开始用高压、冷战、攻击、批评等方式来向对方“讨债”,要改变对方,逼对方先付出爱。不幸的是攻击只会导致反弹,让自己更觉对方变心,由此战火愈来愈猛烈,最后只好分手。

  其实以上所描述这个由甜蜜相恋到痛苦挣扎的心理过程是所有的情侣或多或少都会经历的,而这种历程在这类“强迫性重复”的个案身上表现得特别强烈而鲜明,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从临床治疗的角度来看,那些陷在强迫性重复中的人,若不经医治,很少有人能自己从不断重蹈覆辙的恶性循环中脱身而出。那么,这些心灵受创的人要如何才能得医治呢?

  对心理受创较重的个案而言,他们可能需要较深度的心理治疗。举上文中这位男主角为例,他需要经过一段“Grieving”(哀伤)的过程,换句话说,他需要去面对潜意识中最伤痛的部份,不但去检视自己伤在何处,还要从新的角度与正性的情绪经验中,去了解、整理与医治过去的创伤。

相爱容易相处难?

  这个过程虽然辛苦,然而他所学到的功课却是无价的,也是无人能夺去的,同时他付上心血所换得的心灵医治与人格整全,也将为他将来的婚姻幸福奠下美好的基础。

  从以上对“强迫性重复”这个深度心理现象的探讨,我们应能清楚看到“婚姻关系”与“亲子关系”是息息相关,丝丝相扣的。父母婚姻的不幸,造成家庭病态,影响了子女人格难以健全成长。子女的心理创伤,又使他们成长后,在择偶与爱情的路上,要比常人遭遇更多的痛苦坎坷,使婚姻与家庭之病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那么,我们该如何终止这样的恶性循环呢?我们必须要全盘了解现代婚姻所面临的各种挑战,我们必须去检视我们自己目前亲密关系的状态,我们更要去学习活在爱中的秘诀。让我们来详细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现代婚姻所面临的挑战。哈佛大学经济教授Juliet Schor研究美国家庭经济的变迁时发现,当前美国家庭每年平均工作时数,要比一九七零年代多出了一万个小时以上,同时,每人每周可以和家人相处的时间至少减掉了十个小时。有个全球性的趋势,工作主管为了生存竞争,要求每人更加卖力,提升效率。然而因着物价的膨胀,每个家庭的净收入相对减低。一个家庭如果要维持过去的生活水平,变成夫妻两人都必须出去工作。

  当丈夫不再是家庭收入的唯一来源时,男女间的角色期望,两性之权力结构都受到巨大的冲击。随着现代人角色的多元化,人际关系无言的规律也变得极其错综复杂。近三十年来两性关系的变化,很可能大于过去三百年的总和。现代人对婚姻品质的要求直线上升,但夫妻彼此相爱的能力与技术却未能相对提高。在讲求功利速成的社会中,我们都想品尝甜美爱情的果实,然而在婚姻家庭这么重要的事情上,却没多少人肯像上驾驶学校学开车考驾照,或像进研究所拿MBA文凭一样,真正付代价去学习爱的功课。在繁忙紧张的生活中,现代人较不愿下功夫参与过去传统中有益于维护婚姻家庭的教会与社区活动。加上现代夫妻平日没时间沟通,唯有在心理毫无防备,为一点小事突然间起争执,双方怒气填膺,面红耳赤时,才来作徒伤感情,却不能解决问题的“强烈沟通”。

貌合神离成怨偶?

  于是,中外皆然,不但离婚率剧增,勉强留在婚姻中,情感上却早已离异的怨偶更是随处可见。据上海市徐安琪教授所做的一个六千人样本的统计,你侬我侬婚姻甜蜜的夫妻只占百分之三,在水深火热之中,处于离婚边缘的超过百分之二十二,其余的都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婚姻状态之中。

  根据美国最受尊敬的婚姻心理学家约翰.葛特蒙(Dr. Gottman)的研究,在预期四十年的婚龄中,美国人第一次婚姻以离婚收场的概率是百分之六十七。离婚者中,大约有一半是在结婚后七年之间离婚的。所以美国人戏称“七年之痒”还是有几分道理的。离婚后大约有百分之八十七的男人与百分之七十二的女人会再婚,但是第二次婚姻再次破裂的机率,是百分之七十七。

  在华人中间的离婚率又如何呢?如果用同一年中结婚与离婚对数之比来做统计,目前台湾已超过三比一,就是三对新人步上红毯之时,就有另一对怨偶在法院里办离婚。新加坡的离婚率紧随其后,而北京与上海的离婚率早就超过百分之二十五。这种离婚率有增无减的现象,真是令人触目惊心。离婚对社会经济、双方亲友与家人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对于子女身心的发展,更会带来不可忽视的伤害。

  据美国人口普查,每年至少有一百万名儿童受到父母离婚的影响。有三分之一的儿童没有与生父同住,这其中又有百分之四十的儿童从未见过自己的生父。据统计,离婚一年之后,大多数的父亲都渐渐与亲生子女疏远,有人把这个世代称为“没有父亲的世代”。我们很难想像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子女,身心会不受其影响。

爸爸不再梳我头?

  在美国对离婚子女长期追踪的实证(Empirical Studies)研究中,被公认为最具有权威的,大概要算心理学家华勒丝汀(Judith Wallerstein)博士至今已持续了三十年以上的长期追踪研究。

  华博士自一九七一年就开始针对上百位离婚子女做详尽而深入的心理访谈。她看着这群孩子长大成人,对他们每人的身心发展有极为深入的观察与了解。三十年来,华博士累积了极为丰富宝贵的临床资料,大约每过七年,她就整理出一份综合报告,让学术界、治疗者,甚至整个社会对离婚子女的心态、挣扎或需求有多一些了解。

  华博士发现,不管离婚在北美是多么“正常”的现象,周围有多少同学的父母也离了婚,这些受离婚涉及的子女都难免自问:“为什么父母离婚这件事会发生在我身上?”“父母为什么要分开?为什么连我也不要了?”“父母想要离婚,为什么一点也不考虑到我的痛苦?”“为什么爸爸在梳另一个小女孩的头,却再也不能替我梳头了?”┅┅

  这些父母离异的孩子们,比其他小孩要来得寂寞,甚至感到绝望,觉得缺乏父母的爱与保护,他们心中愤怒,却怕惹父母伤心或生气,而努力把这些伤痛的感觉隐藏起来,但他们成长之后却变成心中满怀愤怒的年轻人。

  这些接受华博士长期追踪研究的离婚子女,呈现两个共同的心理特征:

  (1)对亲密关系的爱情,又渴慕又害怕,对人容易敏感,特别怕被人拒斥、背叛或抛弃。

  (2)较缺乏承受失落(loss)的能力,在事业上或人际上受挫时,特别容易受伤。

  其他的心理影响包括缺乏自信,担心自己不够男(女)性化。而许多才能出众、父母离婚的女性,竟然因低落的自我形像而“下嫁”条件比她们差很多的配偶,而她们婚后的生活也相当不理想。此外,她发现离婚子女也较缺乏成就动机,有较高的酗酒、吸毒与犯罪率,也有不少人不敢结婚,或婚后不敢生小孩,唯恐将来子女会遭受像自己一样痛苦的命运。

强留婚姻争议多?

  离婚子女对冲突特别敏感,“心里怕人”的现象也在其他实证中得到证实。例如,Amato与Keith两位学者,对历年来九十二个有关离婚子女心理适应的研究报告做综合分析后,发现离婚子女平均在社会与心理的适应上,的确比常人有更多的挣扎。

  然而,父母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为子女的缘故而留在婚姻之中,这样做对子女是否真有好处,至今仍是个充满争议的问题。

05 十一月, 2008

奥巴马当选下一任美国总统


首先得祝贺他。我想我无法去祝贺胡锦涛主席,因为我们不能选举主席,我们只有投票选举人大代表。在美国这样的多党派国家,选举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每个党派都需要很多的资金和人力去宣传和拉拢民心,然后绞尽脑汁战胜对手。当然这不是战场,他们有绅士的战斗,智力,以及博爱和恒心。
奥巴马给我的感觉和很多人一样,他看上去是那么亲民。他没有很好的出生,血统,家族背景,所以这样一个人,注定会成立一个历史。我们总是能看到他的皱纹,黑皮肤,那种从容淡定,他不像布什,他像一个贫民,事实上也是这样,而他只是想做每个穷人想做的事情。
所以连肯尼亚人民都那么欢呼。我们似乎都会知道会发生一些什么,一切都需要等待,这个结束并不很惊讶,只是等了太久。作为一个外国人,我也为他叫好。